一、前言
吾人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任志工一職,有幸在舘內圖書舘閱讀這本<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一書,其作者黃長美女士,有感於中國庭園不僅有高超造園技巧又有極超然的藝術內涵,藉以探討文人思想與庭園佈局的關係,必有其文化背景可有所依憑,又因吾人謀事於園藝景觀工作特為關注園藝相關訊息或著作,想閱讀此著作多了解展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處,如何體現在中國庭園表現上。
庭園等於住家向戶外延伸生活休閒空間的一部分,展現人們當時生活的樣貌與對喜愛接觸自然哲理的休閒思維以及歷年來時間的演變,形成一種具綜合性、獨特性、休憩性所演進型態的庭園藝術風格。當吾人在鑑賞庭園造景藝術形式時,就能體會不同的國情文化、民族生活哲理與人文風俗上的差異點;當瞭解庭園歷程發展的過去源由可鑑往知來,對於掌握現今生活更重視未來居家休閒的發展方向。
二、中國庭園起源於水墨山水畫
中國庭園源於文人思想而起,由來已久中國的古典水墨山水畫意境對造園藝術產生了影響,因此傾向樸素自然為內涵的構想基礎,如依山水畫為基礎構圖而造園,構圖上以曲線為主,將文人詩情畫意的創作帶進庭園之中,也講究風水上的”聚氣”,成了文人構思寫意山水庭園的特色表現。山水映像與建築技藝是中式庭園的要角,庭園風景的成份表現在山峰、奇石、湖泊流水,以仿傚自然景觀為主。
庭園是由建築物、山水、花木共同組成造園的主要要件,有了山石又有水池和橋,自然山水的主題已有了雛型,另外建築以亭、臺、廊、榭樓閣間,曲徑通幽等人造建築物。其建築物有著阻隔、引導、分割視線和游徑等作用,如花格窗式的黛瓦粉牆就能將大庭園中又分不同形式的小庭園,或以不同造型門的設計來區隔,如拱門、葫蘆造型門等建築物造型,以及庭園植物有著明確種植的位置,如屋後栽竹,廳前植桂,花圃種芍藥,轉角處種芭蕉,坡地種松樹,水池栽荷花等,庭園植物的搭配其種植花木都有著明確的寓意,這些就具備中國庭園主要的組成要素。
宋代文人歐陽修詞作中一首「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把思婦形象,詞意委婉含蓄,顯示了詞人善於思婦深居宅第庭園之中借景結撰、精於詩詞構思的功力,也展現出中國庭園意境的含蓄、內斂、唯美,其藝術別具風格,表現出東方優美的情調,蘊藏著極深文化意境以及創作許多美好文藝作品融入到庭園之中。
三、現今中國庭園休閒生活思想
現今設計中國庭園造景,其中包涵了現在該地區的人文風俗和哲學思想,透過庭園風格的發展,能夠一窺現在人們的生活型態以及其社會的價值觀,早已不同於過去傳統思想風格了;現今住宅庭園風格型態,除了使用現代景觀素材外,更多是居住者,對今後美好休閒生活與心靈層面上的追求,大多都會反應在庭園風格設計思維之中。
庭園景觀設計應當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居住者成員的組成,及對休憩活動的喜好類型作為構思要素,另外尊重自然條件、人文內涵和了解植物特性,儘可能把人的智慧及造園巧思,融會於庭園景物之中,創造出一處心境怡人的居住環境及生活家園,提供人們忙碌之餘,另一個可接近自然綠色生態,是個人和家人能享受深呼吸的私密庭園空間。
現今庭園休閒活動型態如下:
1、休閒園藝課程---
園藝常識 常見植物識別 淺學植栽 基本盆栽維護 園藝美學 園藝景觀概論 花境園藝講堂 社區園藝生態環境教學 社區園藝花卉展
2、居家休閒生活---
戶外瑜珈 茶席 棋藝 盆花 閱讀 聆賞 書寫 庭園野餐 英式庭園午茶 庭園用餐 發呆冥想 大樹下聽故事 戶外放鬆睡眠 體驗五感庭園 庭園飲品品嚐會 (紅酒品嚐會 咖啡 花茶等飲品活動) 庭園點品品嚐會
3、療癒園藝活動---
賞花遊覽 景觀拍照 園藝生態賞遊 蔬果花卉耕種 園藝觀摩 園藝花卉展 花卉博覽會 探訪園林
四、結論
院中擺放一個藤椅,午後的陽光下藤椅小坐,在庭園裡可以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季節變換的美妙。放下姿態,閒時靜聽鳥喧,春來漫步花間小徑。小橋流水養花餵魚,一小池水面,靜聽滴水的聲響,一牆之隔,世俗的一切,在這裡都是浮雲愜意生活大致如此。擁有一個庭園,深居其中回歸自然與尋找本我、臥聽風雨、沏茶讀書、已成為一種追求儀式感的休閒生活。
中國庭園之美,在於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的點滴體悟。綠苔在青石上,竹子在小徑邊,白牆黛瓦與綠色植物遙相輝映,更增添了些許自然朦朧的禪意。而懂院子的人,也能懂休閒的生活,暫別都市喧囂,寄情於山水庭園之間,清晨聞鳥鳴而醒,夜幕降聽樹聲臨攬明月而眠,人這一生,都要有一段這樣優雅嫻靜的好時光,或許只有中國人能配得上它的鐘靈毓秀。
綜觀,現今庭園思維,是在創造庭園要讓人從事進行戶外休憩活動的地方,讓人親近土壤、接觸植物、聆聽鳥兒鳴叫的聲音、欣賞蝴蝶的飛舞。庭園,讓生活緩慢下來,讓人回歸發現生活的本質,對於每天都過著忙碌生活的我們來說,庭園會成為一個休憩場所,能讓人轉換心情,使人心情容易變得平靜,庭園可以說是休憩活動空間的代名詞。
反映人與庭園之間的重要性如下
1. 安定情緒身心健康
2. 提供休憩活動空間
3. 生態環境教育場域
4. 美學感官享受與體驗
5. 促進情感交流
6. 陶冶性情